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代上程内翰论时政书 南宋 · 阳枋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四七八、《字溪集》卷二
某尝谓君子立人之朝,不难于为天下立治,而难于为天下立道
不难于为天下立道,而难于为天下立贤。
治自道中出,道由贤者出。
尧舜之治,成于十六相;
汤之治,成于商多士;
周之治,成于济济多士
秦之士贱,而治刑名;
汉之士惟一董仲舒,而治杂伯;
唐之士不知礼乐,而治不及两汉
甚矣,贤之有益于人国也!
古之人所以罗致天下之士,至于握发吐哺,三顾三聘,不惮烦劳,犹恐失之,盖以不如是则不足以致天下之贤,贤既不我至,则无与推行此道而就天下之治矣。
此最古人聪明卓绝之所甚急,而后世暗昧治体者之所甚缓也。
吾夫子道可兴周,其答仲弓之问政,必以举贤为要;
语子游之为宰,必以女得人为急。
臧文仲展禽之贤,而不与立,则以不仁讥之。
使夫子一日而得邦家,其为治不过如此。
孟子生于战国尧舜亲贤之说,任贤使能之说,贤者在位之说,反复不厌于功利横流之冲,盖知为天下立道,为万世开太平,当在此而不在彼尔。
明公生于孔孟千百载之下,而妙得其心,谓世非道不治,非贤不立,材在两间,非苟生而浪出,皆天地所以仁斯世,而资一时之用者也。
予而进之,援而荐之,推而送之,扶公道以遏人欲之奔驰,明正理以排私意之胶轕,此诚对越天地,劢相国家之至心,见远虑长,决非计迫切急浅效者之所能测识矣。
然天下之贤,道尊者常恬退,而不求于人知;
德茂者常持重,而不急于进取。
言静而不躁,容安而不矜,心庄体舒,无一物可欲。
五色过目而聚沫,五音入耳而烦声,五味适口而嚼蜡。
可富可贫,可贵可贱。
国君用之则安富尊荣,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。
是以无尺寸之援,知予之阶,则沈回下僚,跧伏林壑,终身不得施行其道。
非抱道者之不幸,不闻道者之不幸也。
代赵大宁游丞相劄子(三) 南宋 · 阳枋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四八二、《字溪集》卷五、《永乐大典》卷八八四三
大学》一书,合内外,贯始终,一天理流行而已矣。
于格物,学之根极系焉,而天理由是明;
终于平天下,学之功用极焉,而天理由是显。
尧舜禹之精一,汤之建中文王之纯亦不已,武王之皇极,夫子之一贯,皆此学也,而安于天。
曾子之忠恕,孟子之法度,亦此学也,而得于人。
圣人性之动,无非天理,而《大学》之名以隐。
贤人勉之,必推求天理,而《大学》之名以彰。
无治乱,无古今,必欲格物致知,必欲诚意正心,必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舍《大学》其何以哉。
吁!
当颠沛澒洞之秋,而唱为仁义道德之说,昧者嗤鄙,识者所深喜而敬听之也。
恭惟大丞相国公先生,性焉《大学》之蕴,情焉《大学》之著,言焉《大学》之文,行焉《大学》之事。
自著为图,条分句析,明其为一贯忠恕之义,皆前贤之所未,而独得于心者。
故见之行事,言言允蹈
闻过则喜,知身修矣;
事亲敬兄,知家齐矣。
详刑而法意允,掌铨而品流清,给舍而缴驳当,知国治矣。
惟平天下一事,非位宰相不可,而今日亦得志而为之。
大学》用功,此相公平日抱负之素而讲贯之熟,措之天下,必有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者。
然某尝谓天下之治,不可以一人之智识穷,一材之气力任。
周公大圣人也,犹握发吐哺,以罗天下之贤;
傅说大贤相也,必旁求俊乂,以布列有位。
方今大而政府,可谓得人矣,岂无惟孝友于者沈回于下僚?
主兵主财,可谓得人矣,岂无耻道孙吴、羞比管晏者淹回于散地?
处士中岂无谏臣,隐逸中岂无御史学士才岂无放弃于江湖,将帅才岂无汩没于卒伍?
至于小善一艺,可以补苴罅漏而共扶明时之治者,岂无困滞于草莱,某固不能尽识。
每观历代人材,随上之人意向好乐,莫不云蒸雾滃,类从响应,以就一时之治。
相公端揆以来,亦既数月矣。
惟闻荐引蜀彦四十有馀辈,而吐握之事,旁求之令,未之有闻焉。
宰相者天下之宰相,则天下之士,皆宰相之门下士也。
量材受任,何间山川,饩廪称事,奚分贵贱?
昔南人作相,专任南人,皆其量有不足识者,至今少之。
相公以大学之道平治天下,必不复效仿其失。
但海内之士,闻下风而望馀光者,于今有年,悴憔饥渴,引领商霖,不啻大旱。
使曾不崇朝而泽满天下,犹且迟之,若更迁延迟回,分别疏外,则西郊密云,而苗其槁矣。
某于己亥季冬,蒙相公知其有寸长可用,特赐钧翰于安先生,属以成身起家之事,抵今茫然,真所谓一夫不被其泽者。
用是不远万里,鲋鸣涸辙,且以博采人材之为献,庶几获兼收并蓄于黎上宰相之书之万一。
大木为杗,细木为桷,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
冒昧狂言,惟相公裁察。
某再拜。
得塘字 明 · 程本立
 押阳韵
夜雨不湿泥,晓云低度墙。
嘤嘤鸟求友,我情曷能忘。
蔡氏雅敬客,群士集中堂
及兹春节宴,所忻在余芳。
长吟何纡徐,短歌或慨慷。
从来文学交,岂徒弄杯觞。
华风荡碧草,绿水沈回塘。
嗟我咏归乐,孰与曾点狂。
言举人程文诗赋用韵劄子乾道八年 南宋 · 王敦诗
 出处:全宋文卷五八○二、《韵略条式》(四部丛刊续编本)
昨准宣抚使司劄子,差充四川类省试院点检试卷官
点检得举人程文赋内有押「歧」字韵者,检照《礼部韵略》五支六脂七之韵内止收「岐」字,系从山从支,注云「山名」,即无从止「歧」字。
缘从来相承,以从山「岐」字为「文王治岐」之岐,以从止「歧」字为歧路之歧。
国子监刊行《集韵》内「岐」字下注云:「或从山,因岐山以为名,一曰旁通道」。
即系两意许行通用。
元祐间太学试《博习不与师说赋》,第一人沈回小赋押「惧惑多岐」,已曾经取放合格。
又准建炎二年五月四日敕节文:「但系国子监刊行经书内,所有音义并许通用」。
看详上件指挥,其《集韵》音义自合通用,似无可疑。
却缘《玉篇》山字部内收「岐」字,又于止字部内别收「歧」字,并张孟押韵所引经语如「导岍及岐」及「麦秀两歧」亦作两字收入。
致得考官疑惑,将押「岐」字韵赋不敢取放,暗行黜落。
缘其间颇有文理优长之人,一例被黜,恐未副朝廷搜广人才之意。
欲乞备申朝廷,乞下国子监详定,若许通用,即于「岐」字注「山名」之下,添入「一曰旁通道」五字。
或文意偏旁各别,即乞添收从止「歧」字,庶使承学之士得以遵用。